查看原文
其他

从生活到“生活化课程”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huhua 胡华名师工作室 2021-05-26







我们对生活有种种期许,

却从未真正生活过。


                                  ——爱默生




每年年末,一个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网络媒体语言分中心、商务印书馆、新浪网等机构联合举办的汉字评选活动都将如期发布。主办方会选出两个汉字,分别代表当年的国内、国际现状。

 

今天,中国大陆的2017年度汉字正式出炉。



 ◽中国眼中国际社会的汉字是



 ◽代表中国国内的汉字是


「智」——2017年,人工智能继续刷新着人类的传统认知,而这一切都只是开始……


「享」——不仅代表享用、受用,还意味着贡献。而「享用」与「贡献」之间的距离,似乎依旧是当下物质社会所需要寻找的平衡。




 十二月 


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不仅是生活的节奏,也是文化的基本脉络。十二月,大地和万物开始休憩,颗粒归仓,人们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在土地上耕作的人们也得以享受一段农闲时光,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上,将一年的美好珍藏在心底。




在花花草草幼儿园,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也跟随着四季的脚步与节奏。


☑  这个月,我们将追随着祖先的足迹,和孩子们一起去探寻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品味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  这个月,孩子们不仅要了解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学习如何制作美食,还要探索发现影响食物制作的诸多因素与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更要体会食物背后那份来自家庭浓浓的温情。

 

☑  这个月,食物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也成为了孩子们联结生活、联结家人与伙伴的学习材料。




从食物到课程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Part 1



孩子们的感受与经验很重要

课程背后的文化线索同样重要


小班关键词:妈妈 食物 滋养


一个会做饭的妈妈总是带着温暖的感觉。


食物的烹制过程不仅表达着妈妈对生活的热爱与创造,更显现着女性成为母亲后心灵的宁静与能量。


美好的食物中带着妈妈的味道,才能触及孩子的灵魂。


在童年的记忆里,妈妈的味道就是甜甜的味道,美美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十二月小班的课程主题:《妈妈的味道》



课程说明

第一周主题《妈妈的奶》,从“我”和妈妈的第一次见面开始,回忆自己出生后的一些趣事,感受成长的喜悦;

第二周主题《奇妙的鸡蛋》,从最常见、最熟悉的鸡蛋开始,和老师们、妈妈们一起用各种方式制作鸡蛋类食物,练习剥鸡蛋、打鸡蛋,尝试用蛋壳作画,玩有趣的蛋宝宝游戏,体验一种食物带来的多重乐趣;

第三周主题《甜蜜的食物》,孩子们从最喜欢的味道“甜味”入手,了解各种各样的甜品,品尝甜味的美好;

第四周主题《妈妈私房菜》,我们将邀请妈妈来幼儿园分享属于妈妈的独特的味道,体会每个妈独特的爱,也感受和妈妈在一起的温暖与美好。



我们将孩子们的感受还原成了一个个和妈妈在一起的生活场景,细细品味每一个成长的瞬间……


@和妈妈一起做“鸡蛋食物”


点击标题回顾相关课程内容

  妈妈的味道  

  假如我是一个婴儿  

  鸡蛋的秘密  

  “鸡蛋”畅游记  




中班关键词:家庭 餐桌 食谱


对每个人来说,吃,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


吃不仅关系着一个人身心的健康,


也隐含着一个民族、一个家庭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十二月中班的课程主题:《餐桌上的食物》



课程说明

 第一周主题《我家的餐桌》,孩子们将走进各自家庭的餐桌,观察、记录并分享每个家庭独有的和饮食相关的故事;

第二周主题《米面的故事》,通过探索米和面的差异,了解南北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特点;

第三周主题《食物金字塔》,孩子们将在教师带领下,用自己的方式探索“食物金字塔”的奥秘;

第四周主题《我的健康食谱》,引导幼儿为自己制订健康食谱,并尝试将食谱转化成餐桌上的食物。





我们将孩子们的感受还原成了和家人一起吃饭的场景,从餐桌上的食物开始,细细研究关于吃的那些事儿……


@洗呀,洗呀,一起来洗面


点击标题回顾相关课程内容

  脑洞打开的家庭餐桌  

  米面故事南稻北麦  

  用米面的温度温暖你的胃  

  一份食谱的故事  




大班关键词:大自然的馈赠  美食  生活智慧


冬季,不仅是土地和万物休憩的时间,


也让人们慢下脚步,用心灵思考生活中的美好与智慧。


无论是花开花谢,还是草木枯荣,都在提醒我们,要跟随四季的节奏,应季而作,择时而息,


这才是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十二月大班的课程主题:《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课程说明

第一周主题《大自然的馈赠》,将从丰收的主题铺陈开来,带领孩子们一起感恩大自然的馈赠,了解食物储藏的条件和方法;

第二周主题《食物的腌制》,孩子们将了解食物的脱水处理、腌渍处理等原理,学习腌制、干制等食物的加工方法;

第三周主题《食物的研磨》,孩子们将观察,学习、探索研磨、压榨等食物加工方式;

第四周主题《食物的发酵》,孩子们将制作馒头、酒酿、豆腐等日常食物,一起观察发酵在食物制作中的神奇功效。




我们将孩子们的感受还原成了一个个穿越的场景,探索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是如何发现影响食物制作的诸多因素以及其中蕴含的原理,体会把食物呈现在四季餐桌上的幸福过程……


@腌制泡菜


点击标题回顾相关课程内容

  食物储藏的秘密  

  我们要穿越回那个没有冰箱的年代……  

 可以吃的艺术品  

  来自微生物的礼物  




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的距离有多远?

Part 2



教师的感受与思考很重要

课程中生成与创造同样重要


真实的感受来自心灵


李美杰:我完成了一次突破

说实话,我虽然不喜欢鸡蛋清这种粘粘的触感,但看着孩子们高兴地给婷婷在脸上抹鸡蛋清,玩得不亦乐乎的样子,我也禁不住想要尝试。“孩子们,小美老师也想敷个面膜,谁来帮帮我?”听到我说的话,好多小朋友都围了过来,但是凌慎徽(千里)离我最近,抢到了这个机会,一开始千里只是用手指头在我脸上涂,我只感觉脸上凉凉的,千里的小手在我脸上涂抹着,只有凉凉的感觉,变干的地方有干干的感觉,不知道我敷完鸡蛋面膜后,脸上的痘痘下去没有?但这个新的尝试却让我内心开心不已!


吴婷婷:我找到了一家人在一起生活的感觉

在和孩子们做鸡蛋实验时,泡在醋里的鸡蛋,还有一层薄薄的外壳需要用水给冲洗掉,我在水龙头下冲洗鸡蛋,因为稍微一用力,就会把鸡蛋薄薄的一层膜给弄破。我小心翼翼地冲洗鸡蛋,孩子们经过我,偶尔驻足看一会,偶尔搭两句话说:“婷婷老师,鸡蛋宝宝洗澡洗好了吗?”“稍等一下,还有一点点壳需要洗下去。”说完,我低头认真洗着鸡蛋,就这样的感觉,就像一家人在一起生活一样,偶尔说说话,专心做事情。这样的生活就很好!


王文雅:我投入到了一场鸡蛋游戏的盛宴里

畅游日,我觉得自己真的投入在一场鸡蛋的盛宴里了。首先是孩子们自己下蛋,都变成小母鸡,咯咯咯咯哒的和音乐一起把玩具鸡蛋噗噜噗噜生下来,孩子们下蛋的时候欢呼着,笑闹着,然后进入孵蛋的环节。“鸡妈妈”们一看见稻草,立刻抱着鸡蛋,把鸡蛋放到屁股底下,来孵蛋,体验当鸡妈妈的感觉。之后,我们还尝试了腌鸡蛋,虽然孩子们在制作方法已经学会了,但我们还可以在鸡蛋上写上他们的名字,建立一种专属的仪式感。我觉得,这样和孩子们一起忙叨叨的过着小日子,感受生活中的各种美好,真是太赞了。


@观察鸡蛋



思想是思考的聚焦与结果


罗希悦:生活化课程呈现的时候,就是要延续孩子们的兴趣点,在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多停留一会儿。

对于小班教师来说,当看到孩子们的兴趣点后,就可以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探索,在这个基础之上发散,发散的过程也是孩子们自由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教师高高在上的讲述,教师更像他们的伙伴,忘记已有经验,回到儿童中去,一起探索。当发散有了结果时,教师可帮助孩子们聚焦,引导他们讨论,对于讨论的结果再进行下一层的发散式探索与探究,如此循环,直到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得到了他们认为最满意的答案。


张晓敏:教师状态越放松,孩子们的学习和探索越自由和深入。

关于生活化课程,之前我总是停留在主题上。对于教师而言,放下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当我们有过一次尝试之后就会发现,在课程活动中教师状态越放松,孩子们的学习和探索就越自由和深入。看着孩子们自由的探索,在记录这些瞬间的同时,我很感动,也非常喜欢这样的感觉。


@酒酿的味道


郭佳: 从菜谱到餐桌上的食物有多远,中间的距离就是孩子们的学习。

必须要说,这个感受太强烈了。这周的学习我们不仅引导孩子们学习着对食物、餐桌等熟悉的事物的重新理解,也引导着他们熟悉与探寻生活中的智慧与文化,其中也寄托着我们对孩子们深深的祝福。


王玉洁:孩子们用这样的方式学习,调查——分析——探索——行动。

关于食物金字塔的学习,如果拿一张金字塔的图片,来和孩子们讲什么可以多吃,什么需要少吃,这种填鸭式的方式只能让孩子们做到当时的“知道”。但是,孩子们用这样的方式学习:调查——分析——探索——行动。这样的课程让每一个人的认识都变得饱满、丰富起来。


@花草园中班出品—食物金字塔



身体与心灵共同参与才是

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与成长


田悦:喜欢一餐饭应该是从喜欢的食材开始的。

在摆“食物金字塔”的时候,孩子们都很兴奋。他们拿着一颗大白菜或者一个馒头反复地看着、闻着……我忽然意识到,喜欢一餐饭就应该是从喜欢食材开始的。之后,我们一起制作了食谱。我们班负责素菜的设计。孩子们一致推选了《彩虹菜》(胡萝卜、玉米、莴笋炒在一起)。等到午饭的时候,孩子们的眼睛都是发光的。有些孩子忙着数彩虹菜的颜色,有些在品尝着不一样的味道。因为这里面有他们的参与与创造。


王玉洁:所有的说教都可以转变成“意义”与理解。

我们平时会引导孩子什么东西有营养,什么东西应该多吃,可说这些话的依据是什么呢?食物金字塔是一个标准,该怎么认识食物金字塔呢?当孩子们拿着从家里搜集来的食物要拼一个金字塔时,每个人都会调动起自己的经验,问问自己的食物属于金字塔的哪一层。五花八门的零食难倒了孩子们,让孩子们对零食有了新认识,这种认识恐怕会比爸爸妈妈说很多次“不许吃零食了”要有用得多。


张蕾:因为来自生活,所以充满智慧、温情与期待。

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可以操作的游戏,让孩子们拿着各种食物自己去找金字塔上的位置,让他们知道食物自己也可以做主,让他们自己设计幼儿园和家里的食谱。孩子们通过设计、投票、推广等活动对这份“来之不易”的食谱充满情感,那天,孩子们每个人都将饭菜吃光光,因为他们不仅仅了解了食物,更重要的是爱上了这些食物。我们的课程,正是因为来自生活,孩子们学习才变得越来越充满智慧和温情,而我们也越来越轻松和充满期待,不知道下一周孩子们还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惊喜呢?


@我的食谱我做主,为喜欢的食物投票



来自生活,又回归生活,

才是生活化课程的精髓所在

申洁文:当孩子们变成课程的推动者时,课程也就灵动了。

孩子们尝试自己讨论午餐食谱的设计时,投票表决出了“鱼丸豆腐汤”。今天他们还问我:“今天中午吃什么?还能喝鱼丸豆腐汤吗?”,这种氛围是在课程学习中最喜欢的孩子们的状态。现在,他们能用“维生素”“铁”这类词汇来劝说他人不要挑食。我能够感觉孩子们变成了课程的推动者,课程也就灵动了。

马静:在学习的时候能不能“看到自己”很重要。

反思幼儿在课程中的表现时,我注意到,要特别关注在一个事件中幼儿能否看到自己。看到自己,就是说幼儿与课程产生了联接。联接的层次有深浅不同,如在蒸馒头的活动中,邵嘉毅回到家后立刻拿出自己制作的馒头,开始品尝起来,边吃边和爸爸妈妈分享:“我做的馒头需要将发酵粉加到面粉里,发酵后再做出不同的形状。这是我第一次做馒头,和面的时候手上沾满了面,但是我很开心,面软软的,馒头吃到嘴里也软软的”。妈妈在微信朋友圈里说:馒头虽然品相不太好,但是听孩子讲述的热情,提升了馒头的口感,真的好吃!


在课程中,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在同一时间和课程建立起联接,我们需要反思什么?主题的选定?提问方式?课程开展的形式?幼儿参与的形式?好像都有。

@和面做馒头,面粉好黏

张芬:课程的灵感也会从老师们的生活中来。

比如童年的记忆,生活的经验和旅行的经历。十一月制作花草纸的灵感就来自十一假期去福州在三坊七巷看到的花草纸的经历。讨论这周五畅游内容的时候也是在大家分享做馒头的经验中慢慢打开思路。怎么样让做馒头变得更加有意思是我们讨论的重点。小静老师分享她家用面肥来发酵的方法;微微老师想到了山东呛面馒头的独特制作手法;甄珍老师想起小时候看到热腾腾的馒头时喜悦的心情;玉英老师提议可以提供一些工具,让孩子们制作花式馒头,还有花卷;我和小妍回忆起去年做馒头时候一些有意思的细节,比如“三光”的标准,酵母的比例,各家做馒头的独特秘方还有枣馒头的美好寓意等等。本来想起来有些无趣的做馒头活动,在大家的讨论下变得生动起来……

田巍:我眼中的生活化课程,培养的是一颗颗敏锐的、热爱生活、感恩生活的心。

孩子们会自觉地把生活的经验延伸到课程里,也会把课程延展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像那黄河之水在朝着既定方向奔流时,人们永远记得那片被它滋润过的土地。

我眼中的生活化课程就是一个平台,一个机会让大家都能有这样的机会与可能性,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为孩子们提供了真实而多元化的学习样本。课程中最感人和打动人的地方就是它会很自然的让你和过去的自己进行一个连接,还原小时候的生活场景把你记忆中最宝贵,最温暖、最向往的那种生活的热情挖掘出来,然后和幼儿一起实现。

@期待泡菜发酵,变成美食




视    角



一、观察儿童要有历史观

很多时候,我们会观察儿童,然后说,孩子们是这样的,是那样的,一定要学习这些,学习那些……然后,大家便开始寻找最“好”的方法教育孩子,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这个,学会那个……但事实是怎样的呢?

 

如果我们能够学会从生命是一个整体的观点来看待孩子,而不是在考虑儿童教育时就只考虑儿童期,也许我们对教育才会有更深的理解。只有我们将人类的生命视为一个相连的整体时,才会了解到人生的每一阶段都大不相同。

 

二、教师应是儿童学习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有的教育究其本质都是自我教育。身为老师也只是环境中的一部分。老师们必须意识到,要尽可能地使自己成为最好的环境的组成部分,这样的教育系统才是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命力的。


三、构建课程要有双向维度

今天,很多人在谈儿童视角,但儿童的视角仅仅是“儿童如何看”这么简单吗?儿童的发展从来都不能脱离文化的影响。


“人类必须从自己深厚的文化积淀中挑选出最优秀的部分,同时也是与个体早期接受能力相一致的部分构成一个文本(在不同的群体、民族中,甚至在不同的成人和儿童中具有可理喻的一套开放的文化体系),这便是我们的课程。”虞永平老师的这段话,无论何时读,都会带给我很多的思考。

 

因此,适合儿童学习的课程一定要有两个维度。一是要从儿童来,这个维度构成了儿童学习的主题与线索,也支撑着他们学习的方式;还有一个维度是社会与文化的线索。在课程建设中,这两个维度同样重要。

 

但今天,无论是了解儿童,还是了解文化,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有意义的课题。 


明年,继续努力!       




 END



撰               稿:胡    华

文字编辑助手:王海霞

图  文  编  辑:赵莉莉

校             对:王海霞



欢迎点击下方链接回顾往期精彩内容

   【对话•案例•行动】 




“一个园长和她倡导的幼儿园教育”


胡华-名师工作室


微信公众号ID:

Huhua-Edu-Workshop


自然|灵性|趣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